党的十八大以来
我市依托国家级医药高新区
和一批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
积极推进
大健康产业“药、医、养、食、游”融合发展
初步形成了
具有泰州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体系
“四个坚持”至关重要
大健康产业是包括健康制造业、健康服务业在内的综合性大产业。综观我市大健康产业建设,贯穿其中的“四个坚持”至关重要。
坚持统筹谋划
我市成立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领导小组,持续深化大健康产业研究与谋划。
2016年,我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列入国家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》。2017年9月,中央长江办对《江苏泰州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方案》形成复函。2017年11月,经省人民政府同意,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江苏泰州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方案》。2018年3月,省发改委印发《泰州市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规划》。在此支持下,我市印发《关于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的实施方案(2020-2022年)》《泰州市“健康名城”建设实施方案》等系列文件,并将大健康发展列入各市(区)绩效考核体系,形成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作支撑体系。
坚持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
十年来,我市始终坚持“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,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”的发展理念,把中国医药城作为城市名片打造。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始终坚持“中国第一、世界有名”的目标定位,持续推动产业相融共生、提速提质。
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中国医药城发展委员会,放大部省共建机制效应,出台24条政策意见,推进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融合发展。同时,按照“垂直整合、链式发展”思路,“横向”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引领作用,“纵向”以扬子江药业等头部企业为核心,建强产业链实现联动发展。
截至去年底,中国医药城落户各类医药企业1200多家,医博会已成为高品质高层次健康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,世界首个猪瘟蓝耳二联活疫苗、全国首张成人全营养配方特医食品注册证、国内首个改善新冠肺炎造成急性肺损伤药物等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,正通过中国医药城迈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数说
2021年,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6.86亿元、增长11%,规上工业总产值2098亿元、增长29.4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.5亿元、增长11.8%。其中,医药产业产值607.36亿元,增长7.9%;医药制造业产值561.16亿元,增长5.5%。2021年,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73位,在全国生物医药类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12位。
坚持健康制造高质量发展
2021年,我市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完成产值806.9亿元,规模位于全国前列,年销售超10亿元医药大品种达18个。
我市——
编制大健康产业热力图,组建规模5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投资母基金。
深入实施大院大所及人才集聚工程,与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所开展合作,建设国家级疫苗临床评价基地、复旦大学生命健康研究院,创建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。
不断优化营商环境、强化技术支撑、完善服务体系,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系列保障,累计资助高端人才项目308个,引进4300多名生物医药类高层次人才。
坚持健康服务融合发展
我市积极推进“药、医、养、食、游”跨界融合发展,在巩固“药”优势的同时,积极向医疗服务和养生、旅游两头延伸。
通过“药+诊”做特“医”。我市启动中国医药城康健医疗区建设,市政府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,协同建设省级区域综合(专科)医疗中心。
推进“医+养”做大“养”。我市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,组建泰州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协会,推动特色诊疗、中医保健与养生养老深度对接。
推进“生态+健康”做精“游”。我市持续开展“健康长江泰州行动”,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泰州段,同时坚守生态本底,打造里下河地区苇荡相连、桨声灯影的水乡风情带,让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生态“大花园”,近年来成功获批苏中地区唯一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,成为“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”“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”和“国家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”,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,溱湖、华侨城、凤城河、千垛菜花等特色康养旅游点知名度持续提升。
好评 ![]() |
|
0% | 0 |
中评 ![]() |
|
0% | 0 |
差评 ![]() |
|
0% | 0 |